「广州狼王国防军旅」少年与国防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
20-11-28
放眼全球,一个沉重的现实话题不容回避:当今世界并不太平!纵观历史,一种真切体验不必掩饰:生活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多么幸福!
“红日初升,其道大光。河出伏流,一泻汪洋。”少年强则国强。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又至,让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呼唤: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,少年与国防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请关注今日《中国国防报》的报道——
少年与国防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
■中国国防报编辑部
两幅画面对比,让人五味杂陈:同样是面对相机,叙利亚4岁小女孩儿“举手投降”,惊恐的眼神令人揪心;而中国小女孩儿,在海军保护下踏上归国之途,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。
我们无意于对比和渲染什么,中国孩子在家国遭受外侵的惨痛历史上不乏其例。
放眼全球,一个沉重的现实话题不容回避:当今世界并不太平!纵观历史,一种真切体验不必掩饰:生活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多么幸福!
“红日初升,其道大光。河出伏流,一泻汪洋。”少年强则国强。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又至,让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呼唤: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,少年与国防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
“马背婴儿”与“大辫子小姑娘”真情告白
赢得孩子赢得未来
曾经,有一种流行观念:战争,让女人走开。捷克诗人塞费尔特也曾写下颇具浪漫气息的诗句:假如让女人操纵大炮,落到大地上的将是玫瑰和亲吻。
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军队,在革命实践中展现了另一幅景象!
1935年4月,红军长征过赤水河时,女红军陈慧清分娩难产。此刻,追敌的枪声一阵紧似一阵。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命令一个团勇猛阻击,战斗异常激烈。过了一个多时辰,他拎着枪跑来:“还有多久能生出孩子?”谁也不知道。董振堂一边跑回阵地一边大喊:“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!”
又是一场血战!整整两个小时后,孩子出生了。阻击的战士见到队伍中的产妇陈慧清,有些不悦。董振堂大怒:“我们今天革命打仗,不就是为了孩子吗?”
这段描述早已耳熟能详,每每读来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,为先烈的艰辛,更为先烈的担当:董振堂!真心英雄!
生一个孩子“拼一个团”,值吗?
1949年4月22日,一位大辫子小姑娘“我送亲人过大江”的无怨无悔,就是回答。
渡江战役,万船齐发。身材瘦弱的她拼尽全力使劲儿划桨,汗水一滴滴挂在额头也顾不上擦拭。新华社军事记者邹健东当即拍摄下这一幕感人场景,一个永恒瞬间被定格在历史记忆中。
斗转星移,物是人非。几十年后,离休的邹健东开始寻找这位素不相识的“大辫子小姑娘”,想亲手交给她那张珍贵的照片!
天地有情,人间有爱。1999年5月22日两人终于相见时, “大辫子小姑娘”颜红英已经69岁。“这是我的第一张照片!”照片迟到50年,“我送亲人过大江”的那一幕场景却仿佛还在许多人眼前……
什么是历史?西塞罗说:“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,永远是个孩子。”而国防教育就是要让今天的孩子们知道——新中国从哪里来,新时代到哪里去,这中间又经历过什么。
贺龙的女儿贺捷生,作为全程亲历长征的“马背婴儿”,步入耄耋之年后常常有一种幻觉,漫漫长夜半梦半醒,一种声音若有若无、时断时续、或远或近地回荡在耳边:滴答滴答滴答,滴答滴答滴答……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像春风,像潮汛,像十二月的雪花那般凌空飘来。终于,她记起来了,她记起来了,是马蹄声!马蹄声声入梦来,让贺捷生更加明白:父辈当年革命为了啥?我们今天建设依靠谁?
孩子与希望同在!今天的国防教育“从娃娃抓起”有多么重要,赢得了孩子便赢得了未来。
从“看后背识字法”到“八一爱民学校”
两条红飘带的启示
那幅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,许多人过目难忘。
1939年4月24日上午,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参加一个会议,两个小八路从山坡上兴冲冲地跑到跟前问好。交谈中,毛泽东问:“你们这么小,参加八路军,为了什么?”两人争先恐后地回答:“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,解放全中国。”是呵,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撑起了两个小八路心中的家国天下。
听到这番豪言壮语,毛泽东笑了:“你们知道我是谁吗?”
“知道,您是毛主席!”毛泽东说:“不对!我不叫毛主席,我叫毛泽东。”毛泽东弯下腰,在手心里把“毛泽东”几个字写了一遍,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写。摄影记者石少华轻轻按下相机快门,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。
红军长征路上曾经创造了“看后背识字法”——背上贴字,边走边学,许多“红小鬼”靠这个办法摘掉了文盲的帽子,也提高了思想觉悟。有“红军书法家”美誉的舒同曾经回忆,那时候,从破棉袄里撕出一块棉絮,绑在棍子上就成了“红军笔”,好用得很!
时光荏苒。
2006年4月17日,一个大雨瓢泼的日子。52岁的军队工程师王福臣从北京飞到西安后来不及休整,直接赶到300多公里之外的永乡中心小学。
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,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长征沿线援建“八一爱民学校”。从最初计划援建70所到后来援建112所,数字变化折射出深情厚意,也彰显了深谋远虑:国防教育,正以一种全新形式在长征沿线地区展开。
当年,红军长征路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,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,走向胜利。而今,112所“八一爱民学校”就像一所所少年军校,点缀在地图上,又是一条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红飘带:建红军事迹陈列室,搜集整理流传在当地的红军故事,主动参与长征遗址的维护与整修……用长征精神教书育人,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历史与现实碰撞,两条红飘带相映生辉:亲和性与参与性强的软教育,赋予国防教育独特魅力。
前不久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1511名儿童问卷调查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:针对儿童的身体虐待、情感虐待、性虐待和忽视(冷暴力)四大暴力行为中,“忽视”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最大。
令人欣慰的是,从“八一爱民学校”走出的学生没有“伪娘”,很少有“阴柔化”,也极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。这说明,他们从来没有被“忽视”,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已经对中国教育形成了难能可贵的正向辐射。
“红小鬼”家出了个“新时代好少年”
常谈常新大话题
5月22日,中央文明办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妇联、中国关工委联合发布2019年第一批10名“新时代好少年”先进事迹。陕西省延安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、11岁的张力文是其中之一。
“红小鬼”家出了个“新时代好少年”!当地群众赞叹说,张力文的外公是一名老革命,她从小就常听红军故事、延安故事,小小年纪如愿成了鲁艺旧址的红领巾志愿者讲解员。许多游客反映,她以讲、唱、跳的形式宣传,让人记住了:少共国际师存在多长时间,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?革命战争史上,诞生过多少刘胡兰式的小英雄?
革命家庭革命事,国防教育薪火传。今天重视少年儿童的国防教育,不是简单地倡导和复制“年纪轻轻干大事,年纪轻轻丢性命”,而是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伟大征程上,帮更多少年找准人生的方向。
2018年5月30日,习主席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时说:“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珍惜时光,努力学习,将来做对国家、对人民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这些年,红军后代追忆父辈的一系列感人至深、催人奋进的优秀读物也在引导和塑造后来者——
战场上最容易牺牲的,一是旗手,二是号兵,因为他们必须站在最高处。《信仰的追问》作者刘江波作为红军小号手的女儿,退休后用一年多时间写出12篇短文,结集成书,字字看来皆是血,她在追问“信念是什么”。
出生仅18天,便由父母背着去长征;不足两岁,父亲率部东渡黄河抗日。《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》作为元帅父女的生命史与心灵史,是贺捷生将军古稀之年直面历史,顽强追溯父亲、母亲和自己童年散落的足迹。
就像两个匆忙赶路的人,父子俩坐在什刹海边住了近40年的四合院里对话,不知不觉间,儿子为父亲录下了满满一箱磁带。《从战争中走来》作者张胜带来的,是他和父亲张爱萍将军关于我们这支军队、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更加沉重的思考……
国防与少年,少年与国防。
——一个不能不谈的大话题,一个常谈常新的大话题。
美哉我少年中国,与天不老!
壮哉我中国少年,与国无疆!